——透过“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看“十星”高度和地气
记者 雷勇 段吉雄 曾雨 特约记者 张华魁
俯瞰竹山县城 通讯员 王俊 摄
编者按:今年是竹山“十星级”文明创建30周年。30年间,从“星”起竹山到“星”耀荆楚,再到“星”光洒满神州大地,这段荡气回肠的发展历程值得铭记、值得发扬。走进新时代,竹山县委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奏响“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发展强音,在新征程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行。为全方位展示这一历程、全景式描绘秀美竹山新画卷,让“十星级”文明创建这一伟大创造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本报从即日起刊发竹山“十星级”文明创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1月25日上午,初冬的阳光倾洒在竹山县文峰乡轻土坪村,60岁的杜发林正在忙碌着。红辣椒、黄玉米,晾晒在青山绿水的村庄里。大自然挥毫泼墨,在这里绘出美丽的丰收画卷。杜家大门上,一副红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新时代新战略乡村振兴跟党走;下联:好机遇好政策山河巨变与时新;横批:幸福之家。
“这是‘十星’示范户才有的门联,咱们村里只有6户。”杜发林满脸骄傲。这种从心底涌出的自豪,源于他对“十星级”创建深深的感情。
1993年,竹山县创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30年来,全县上下坚持“十星”品牌不动摇,“十星发祥地、全国文明城”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十星级”创建不仅成为荆楚名片,还成为湖北享誉全国的品牌,被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模式’”。进入新时代,竹山县更是以“十星”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十星”的光芒,历久弥新、璀璨夺目。
“星”“心”相映——
30年17次调星不变灵魂
今年4月份,湖北省文明办公布2022年度全省县(市、区)域文明指数城市年度测评结果,竹山县以94.594的综合成绩名列全省第三。“这一成绩,是坚持‘十星级’文明创建带来的。‘十星级’创建历经30载,只有在历史长河中执着坚守,在时代潮流中与时俱进,在服务发展中守正创新,才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焕发蓬勃生机。”竹山县委书记汪正义一语道破。
自1993年“十星级”创建诞生以来,竹山县8届县委县政府一棒接着一棒干,始终将“十星级”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建设“十星高地”和“精神文明引领区”作为竹山县发展的长期目标,把“十星级”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和县委重要议事日程,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同部署、同督办、同落实、同考核,历经30年常抓不懈,“十星级”创建星火燎原。
30年来,竹山县先后17次调整“十星级文明户”星名和创建标准,17次调星、灵魂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十星”创评体系。脱贫攻坚启动后,将勤劳致富、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作为重点创评内容。2021年,为适应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将“十星级文明户”调整为爱国星、勤俭星、和谐星、法纪星等十颗星。同时,结合全县不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际,创新开展“网上评十星”,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建立“十晒十比十评”机制,村村设立“十星”好人榜,为群众树立起“比、学、赶、超”的精神标杆。
杜发林的故事颇具代表性。
1993年,杜发林因为违反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计生星”没创上。“牌牌儿上面少一颗星,就像是人没有了门牙。”杜发林说。
“为啥我们家不是十颗星?”面对孩子的疑惑,杜发林无法回答,九颗星也让他在亲友面前觉得矮了一截。“心里始终攒着这股劲,一定要把缺的星补回来。”杜发林选择外出打工,妻子在家抚育孩子。多年来,夫妻二人节衣缩食,把教育放在首位,先后培养出两名硕士研究生。2021年,杜发林回到老家,开始了又一次的“追星路”。“邻里间关系处理得很好,耕读传家、重教尚学,大家一致推荐他为村里的‘十星示范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仁根告诉记者。
“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一颗星、无脸见乡亲。”这是竹山45万群众普遍认同的荣辱观。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十星级文明农户”(家庭)评选中,全县111200户群众参与评选,评出“十星户”69228户,占比62%。
逐“星”而行——
一方土地成厚德之地
一灯点亮万家灯,十万农户追“十星”。1993年,在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开展“十星级”创建试点成功之后,竹山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经验,优化创建方案,完善创建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按照“试点—延伸—辐射”三步走的思路在全县推广,各乡镇选择重点村开展试点,其他村同步推进,实现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共创共建。同时,“十星”创建迅速向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党员等群体以及学校、机关、企业等领域拓展延伸,形成“十星级”系列创建全域展开、全面覆盖的局面。
今年10月12日,正值竹山县“十星促五兴”现场督办会召开。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该县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纳入“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创评体系,对应设置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教文卫、人居环境、共同富裕等十颗星,以文明户创建为“细胞工程”、文明村创建为“壮腰工程”、文明乡镇创建为“龙头工程”,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十星促五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也是新时代‘十星’与时俱进的见证。”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丽媛说。
在此前的10月1日,新建成的“十星”文明创建展览馆正式开馆,迎来罗家坡村童伴之家组织的一批留守儿童。作为新时代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地标,“十星”文明创建展览馆以“乡村振兴新时代·十星文明元宇宙”为主题,展示“十星”文明从诞生至今30年持续创建深化的光辉历程和丰硕成果。身临其境了解“十星”创建的发展历程,感受“十星”文化的内涵,欢喜和震撼充盈每一个孩子的心。
“今年终于成为‘十星户’,圆了我的‘十星梦’!”72岁的潘口乡潘口河村村民金年林见到记者时流露出满心的高兴。2022年夏收,金年林因为露天焚烧秸秆,在当年“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中丢掉“生态星”,成为“九星户”。今年,金年林不仅自己没有焚烧秸秆,还主动当起劝导员。终于,在上半年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时,他家被评为“十星户”。
“善事父母,知暖知寒,感恩持敬,悦色和颜……”在文峰乡轻土坪村,每对结婚的新人到孝廉墙宣誓,已被写入《村规民约》。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30年来,竹山县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积小胜为大胜、积小美为大美,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十星”创建。“十星”之实,落地生根;“十星”之美,美美与共;“十星”之厚,积土为墙。
“星”照来路——
创“星”之旅延绵不息
“这是由绿松石原材料加工制成的,今天特价999元……”10月底,走进位于麻家渡镇的湖北庸国圣玉产业孵化园有限公司,正在直播的电商工作人员吆喝声此起彼伏。
“85后”张磊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同时,他还是麻家渡镇商会会长、庸国圣玉产业孵化园十堰市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作为“绿松石世家”的第三代,他没有像父辈一样坐等顾客上门,而是早在2013年电商行业兴起之时,就带着绿松石产品到沿海城市找市场,先后在浙江杭州、金华等地开设绿松石实体店、经营网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18年,张磊回到家乡,利用学到的电商知识带动乡亲们开网店、做直播,后成立了湖北庸国圣玉产业孵化园有限公司,并负责卓尔·中国绿松石小镇项目运营,服务县内绿松石商户。“目前,绿松石小镇已聚集商户100余家,年交易额达20亿元。”张磊表示,未来,他将在绿松石精加工、绿松石文化传播上下功夫,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从爷爷辈卖原石,到父辈粗加工,再到如今的电商和绿松石文化,张磊感触最深的就是“十星”创建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升华。“以前人们只管挖矿卖钱,现在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看看我们村里多漂亮!”
“十星”之亮,重在竹山45万追“星”族一路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停歇。多年来,竹山建立完善“十星”促产业的体制机制,推动市场主体“联”在产业链、农户“聚”在产业链,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培植县级以上“十星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2家、示范家庭农场28家,建成扶贫车间113家,辐射带动市场主体和农户发展茶叶30万亩、食用菌2600万棒、粮油90万亩,同步带动轻工业、绿松石、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文旅康养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
黄志成、罗莉是两位“90后”,8年前到溢水镇育种茶苗。如今,他们既是宜品茶业公司的当家人,也是一对扎根泥土寻梦的夫妻。茶苗活茶业壮、茶叶香茶农富、茶园绿茶山美——在竹山庸都古老如斯的山水间寻觅,黄志成、罗莉相携相伴、侍茶研茶,坚守一叶馨香,写就人间佳话。“竹山‘十星’,激活了这片土地独有的芬芳。”黄志成用诗一般的语言讲出心里话:
女娲抟土造人,绘就多彩山水。
庸都星驰无垠,最美星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