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诚之心书写增进民生福祉新答卷
来源: 十堰日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5-02-14     |     [大   中   小]
——四论持续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全力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加快服务湖北建成支点,广大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切实增强为民意识,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真正让工作经得起民心考量、经得起时间沉淀、经得起历史检验。
增强为民意识,是发展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近几年,在持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过程中,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锤炼了“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善听民声、善解民忧”的良好作风,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从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到微改造疏通城市“毛细血管”;从生态惠民擦亮绿色发展底色,到文化润心滋养群众精神家园;从建设健康步道街头游园让市民畅享绿色福利,到构建本质安全体系提升群众安全感……每一项举措都是为民意识的生动注脚,每一处细节都是民生福祉的温暖诠释。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保持“赶考”的清醒、“答卷”的自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做民生之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可感可及的现实图景。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更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今年我市“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将为民服务能力作为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体现,并就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持续办好民生实事,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群众关切的问题;聚焦城市品质、颜值、价值,以人为核心优化城市形态、生态、业态,抓好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以及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运动等各类要素相通,拓展多元化需求的服务场景,完善住房保障水平,营造有文化有温度的城市生活;不断发展壮大多元产业,推广零工驿站等就业服务阵地,推动多点位就业、多渠道增收;把安全作为服务建成支点的基础保障,提升安全保障力,筑牢平安稳定底线,让群众安全感更强。
为民意识强不强,检验的是干部作风好不好。走马观花、点卯打卡的形式主义和夸大承诺、空口许诺的浮夸作风,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谋划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紧紧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把一张张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一个个诉求期待变成满意结果,以服务人民的实际成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要带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怀揣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敢于接“最烫手的山芋”、挑“最沉重的担子”,做解决问题、造福群众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努力提能力、转作风、惠民生,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