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73公里“地下长龙”引水入城
来源: 十堰日报     |    作者: 雷勇 段吉雄      |     发布日期: 2024-12-05     |     [大   中   小]
“目前,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第1标段2号隧洞已全部贯通,竹山试验段已完成隧洞底板衬砌、边顶拱衬砌和启闭机房主体结构建设。”11月30日,在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施工现场,十堰市城市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彬告诉记者。
十堰虽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中心城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自产水年径流量仅约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为解决十堰中心城区“望得见山、看不见水”的问题,2020年9月28日,被称为十堰版“南水北调”的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从竹山县潘口水库取水,通过73公里地下隧洞,穿越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将水引至茅箭区马家河水库,再经支线隧洞引水至百二河水库,为中心城区百二河河道补水。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工程如期完成,建设方采用先进的 TBM掘进技术,购进3台 TBM硬岩掘进机,并命名为“武当号”“水源号”和“车城号”。其中,“水源号”开挖直径仅2.5米,是目前国内最小的硬岩掘进机。
“项目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而且还要穿越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极为严格,不允许分段开岔作业,只能全程地下施工。”十堰市城市水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邹龙权介绍,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全面控制土石渣料、废水、废气、废油等,并采取临时拦挡、临时苫盖措施,以及修筑坡面格构梁、喷播植草等手段,及时对裸露土地进行复绿,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我们采用数字化技术全程监控项目进度,保障施工安全;开展超前地质预报,预测和探明隧洞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提前掌握不良地质体情况,从而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涌水、突泥、塌方等情况。”该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张桂显告诉记者,施工方在施工作业面预埋仪器、仪表,实时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动态掌握洞内岩石的变化趋势,有效保证施工作业安全。
“到2026年工程完工后,中心城区每年从潘口水库引水量将达1.66亿立方米。其中,1.2亿立方米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4000多万立方米作为生态用水。通过这种方式,城区约1亿立方米自产水被置换出来,还水于城区河道,通过生态补水,增加河流径流量,提高水体活性,修复水生态环境。”邹龙权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主线隧洞已完成开挖总工程量的92%,支线隧洞已安全贯通并完成试通水。工程完工后,十堰中心城区百万市民将喝上来自潘口水库的优质水,穿越中心城区的百二河、神定河等河流每天都能得到高品质的地表水补充,让河道水体得到置换,从而改善水生态、提升水环境,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为让城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河流更加纯净,十堰还启动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对中心城区长约6.6公里的河道实施生态化改造。在河道两侧建设总长约13公里的综合管沟,设置污水舱和初雨舱,收集沿线污水及初期雨水,确保旱季污水不入河,减少雨季合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保证河流水质洁净。
如今,在百二河、神定河汇入汉江的沿途共修建了6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包括4座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尾水深度处理水质净化厂、1座微污染河水水质净化厂。其中,日处理生活污水约20万吨的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上月被评为全国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