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守正创新 实干突围 纵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十堰日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5-01-08     |     [      ]

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统筹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沉着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守正创新、实干突围,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增长7%左右,主要经济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拼出了一份好于预期、成之惟艰、厚重出彩的发展答卷。

●发展格局更加优化。

高标准编制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纲要、市县战略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

明确十堰建设国家战略水源与安全保障区、中国商用车之都、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辐射服务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五个功能定位和相关举措。

确定了城市向东发展总体框架。

●产业韧性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

东风设备双主轴加工中心获全国数控机床领域最高奖项,迅捷安消防机器人研制成功,国科鸿鹄智能农机实现量产,十堰至汉南低空客运航线全省首开,合成生物酶制剂、秦巴钡盐涂覆技术等打破国外垄断。

●守水护水成效显著。

丹江口库区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通水十年来,累计向北方送水69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1.14亿人口。

●文化旅游蓄势跃升。

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武当太极大会、首届全球旅行商大会。

丹江口市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

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5%。

●城市活力全面迸发。

先后举办中国商用车论坛、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大会、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对接大会等活动,承办全国性会议二十余次。

持续打造文明之城,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在我市发布。

十堰大事喜事好事不断,被央视《新闻联播》27次点赞。

●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年度民生实事“十大行动”圆满完成。

外地人在堰就医229万人次,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10公里健康步道全面建成,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打造完整社区29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5个,改造老旧小区292个、农贸市场21家。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七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施策、以进促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着力提信心、扩内需、稳增长,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加稳固。政策落实精准有效。重点项目支撑有力。消费市场稳步回暖。

(二)夯基补链、培强育新,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供应链思维重塑产业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能级整体提升。重点产业聚群成势。科技创新赋能增效。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

(三)全域保护、系统治理,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向保护就是发展迈进。环境保护加力提效。生态治理全面加强。“两山”实践创新转化。

(四)聚力攻坚、重点突破,改革开放积蓄新动能。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拓空间,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关键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五)一体推进、协同联动,城乡融合开创新局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市更新提速升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城乡发展互促共进。

(六)用心用情、兜牢底线,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基本民生进一步兜实。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进一步加强。

(七)担当实干、尚法重信,能力作风得到新提升。

2025年怎么干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进供需有效对接,主动融入双循环。

强化供应链思维,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大力提振市场消费。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实施提振消费“五大行动”,以需定供、以需定产、以需定建,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

实施消费场景提质行动。

实施消费扩围惠民行动。

实施城市商圈升级行动。

实施商贸供应链协同行动。

实施农村消费挖潜行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力争投资总额2000亿元以上。

强化项目谋划。

争取项目资金。

加快项目建设。

大力招商引资。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力争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0%、20%以上。

支持百企出海拓市场。

拓展对外开放平台。

加强外贸外资主体引育。

深挖中间品贸易潜力。

●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围绕构建公共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的供应链平台,打通供需堵点卡点。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着力打造绿色智造之城。

●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全省万亿汽车走廊,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

提质扩能整车生产。

持续壮大高端专用车。

积极发展关键零部件。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积极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做大做强智能农机。

突破性发展低空经济。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

创新发展生物医药。

持续壮大循环经济。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三)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攻坚,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

●着力构建动力循环机制。深化大财政体系建设,建好国有“三资”“三变”管控平台,盘活林场收益权、水库经营权、东风老厂区等资源。深化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强化“三证”“两算”“三评”,提高投资效率、效能、效益。深化国企改革,探索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重组功能性企业集团,推动市县国企由平台型向实体型、经营型转型。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强人才引育留用。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四)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抢抓西十高铁2026年开通重大机遇,提档升级文旅设施、产品、服务,全面增强旅游综合承载能力。

●强化全域联动。以武当山为龙头带活全域旅游,持续推动武当突破,让全世界游客到武当山来,让武当山游客到县市区去。

●丰富旅游供给。

●深化文旅融合。

(五)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

着力聚人口、兴产业、强功能、提品质、优服务,加快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

●加快城市向东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

(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强县工程,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做优做强林业经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农村全面发展。

(七)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建设美丽十堰。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久久为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定不移守水护水。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

●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九)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十堰。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有力有效化解风险。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2025年工作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动能稳中蓄势、民生保障稳中提质、社会大局稳中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加快建设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

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2025年“十大行动”

一是实施教育扩容提质行动。新改扩建郧阳区一中、重庆路小学等学校20个,新增学位1万个。启动市特殊教育学校迁建。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二是实施医疗服务优化行动。制定改善就医体验“新十条”措施。搭建医疗检查检验线上互认平台,治理过度检查问题。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1.5万人。推行新生儿五项遗传代谢病和听力免费筛查。

三是实施养老托育扩面行动。建设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8个、农村老年互助照料中心50个,改扩建老年学校7个。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3000户。婴幼儿托位数达到1.4万个。

四是实施重点群体关爱行动。开展“青春正好·爱上十堰”青年婚恋交友活动。帮扶援助退役军人3000人。康复救助残疾儿童1500人、残疾人基本辅具适配服务3500人。招募爱心妈妈结对留守困境儿童6000人。

五是实施宜居城市建设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71个、城中村4460户,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8300套以上。完成588个小区嵌入式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六是实施城市出行保畅行动。优化学校周边交通环境,加强堵点治理。提高城乡接合部、新建成小区、工业园区公交站点覆盖率和开行频次。新建过街设施4处、公共停车位2000个。

七是实施集中供暖保障行动。建设集中供热能源站1座,新增供暖面积65万平方米。

八是实施饮水安全提标行动。改造城区老旧供水管网,建设城东新水厂、武当山引水工程、竹溪红石岩水厂等项目。新增和改善城乡安全饮水18万人。

九是实施文体惠民行动。开展活动2000场次以上。改造市体育中心设施。新改建一批体育公园、健身广场。

十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生命安防工程500公里。改造农村厕所1.3万户。新增垃圾分类达标村150个。